欢迎投稿早读课:解析扁平化设计及其导致的易用性问题

流行趋势下的扁平化设计虽受欢迎,但随之而来的问题却不容忽视——可点击元素信号的不明显,这直接影响了用户的使用效率。那么,这种问题是否严重?我们又该如何应对?让我们共同探讨一番。

扁平化设计定义

扁平化设计颇受欢迎,它并不追求网页图形元素中的平滑或三维视觉效果。与早期图形界面常采用的模拟三维效果不同,它摒弃了那些容易造成深度错觉的元素。例如,现在许多简约风格的网页,便是典型的扁平化设计,其界面看起来格外简洁。

这是探究数字媒介手段的一种途径,与模仿现实世界的做法大相径庭。过去,苹果公司一直采用拟物化等非扁平化设计风格,但近年来,其设计理念也发生了转变,例如在主页设计上,不再固守以往的设计模式。

扁平化设计

3D 效果作用

自从图形界面问世,模拟三维效果,诸如阴影、渐变和高光,便频繁地出现在屏幕上。这些效果能够营造出一种深度感,使得用户能够迅速辨识界面的视觉层次,并识别出哪些元素可以进行交互。以旧款软件中的按钮为例,通过阴影和亮光的处理,用户一目了然地知道哪些部分可以点击。

扁平化设计

在图形界面的早期阶段,那些三维效果往往过于突出,常常会让使用者感到分散注意力。比如某些游戏界面,繁多的光影效果让人眼花缭乱,不知该聚焦何处。

扁平化设计

拟物化设计利弊

拟物化设计,顾名思义,是借鉴现实物品的特性,比如用木制展架来陈列商品等。这种设计旨在让用户通过熟悉现实物品,来掌握新的交互方式。在初期阶段,它能够帮助用户迅速适应新的界面,具有一定的辅助作用。

它往往只具有观赏价值,并无实际用途。以某些软件为例,它们将文件夹设计得与实际生活中的完全一致,投入了大量的设计心血,然而在功能上却并未带来实质性的改进。

扁平化设计

扁平化设计演变

扁平化设计

苹果的设计标志曾以拟物化和写实主义为主,这一风格延续至2013年,当时苹果的官方网站仍采用非扁平化设计。然而,随着扁平化设计的兴起,现在众多应用和网页纷纷采用这一风格。用户也逐渐适应了这种新的设计风格,甚至他们的链接元素识别能力也在不断提升。

然而,若扁平化设计被长期过度采用,问题便随之而来。用户需要付出更多努力来辨别哪些元素可以点击,哪些则不行,这无疑降低了操作效率。以许多简约风格的网页为例,其中的按钮与普通文字在外观上极为相似,让人难以区分。

扁平化 2.0 问题

扁平化设计

扁平化2.0版本存在不少问题,比如采用了带长阴影的设计。这种3D效果仅仅是纯粹的美学展示,并没有什么实际的信息价值。幸运的是,它的流行趋势已经减弱,但至今仍有部分扁平化界面继续采用长阴影的图标设计。

有些APP的图标采用了长阴影效果,视觉效果上挺吸引人,然而这种设计对用户判断图标是否可点击并没有实际帮助。长阴影的设计似乎有些过于突出,容易掩盖了图标本身的功能性。

正确设计示范

谷歌的Material design设计语言是个很好的例子,它体现了扁平化2.0设计的合理层次。它运用与现实世界相吻合的象征和规则,帮助用户理解交互界面,并且能够识别内容的视觉层次。例如,界面元素的布局和阴影处理,都遵循了现实世界的自然规律。

扁平化设计

在设计过程中,不能仅以个人对元素功能的认识为依据,还需从用户的角度出发。我们设计者对每个元素的用途了如指掌,但用户对此却可能一无所知。因此,有必要借鉴谷歌等优秀企业的设计理念。

在使用日常软件或浏览网页时,你是否遇到过因设计过于扁平化而难以识别哪些是可点击元素的情况?如果觉得这篇文章对你有帮助,不妨点赞并分享给他人。

扁平化设计

发表评论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滚动至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