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经济中,国资国企扮演着关键角色。然而,目前国资国企的考核存在指标不完善、权重分配不明确等问题,这些问题亟待解决。同时,我们应关注国资国企分类考核的进一步发展方向。
国资国企考核存在的问题
国资国企的考核标准尚有不足之处。这些指标常常未能全面覆盖企业运营中的所有重要方面,导致一些关键因素被忽视。例如,某些企业的创新能力和潜力相关指标并未包含在内。此外,在权重分配上亦存在问题,关键指标的比重不足,尤其是那些与社会服务相关的关键指标,其权重偏低,但对于国资国企履行公共服务职责而言却至关重要。
国资国企的考核结果与实际管理状况不相符。不同类型的国企在具体管理中扮演的角色和承担的任务差异显著,然而,考核制度并未充分反映这些差别,因而可能导致管理上的混乱,以及难以依据实际情况合理分配资源等。
功能化导向监管的意义
国企的功能类型繁多。商业性质的和国营公益性质的国企在经济领域的职责各异。若依据功能导向进行监管,管理将更为精确。以商业国企为例,它们更看重盈利目标,因此可依据功能导向设立利润等指标进行评估。
功能导向的监管有助于资源的整合。一旦确定了各种功能性的职责,便能促进同类国有企业的协作,并在特定范围内进行资源的合理分配。以投资运营企业为例,若能将它们的职能任务与市场自主化任务分开,便能令其在各自的专业领域发挥出最大的作用。
垄断行业国企的监管方式
国有企业在完全垄断的行业中,其监管标准有所不同。尽管这些企业的产品或服务价格受到政府控制,但要想提高运营效率,还需借助市场化的监管机制。例如,水电供应企业,政府负责调整价格以确保民众负担得起,然而,企业内部的运营效率还需通过学习市场化方法来提升。
改革自然垄断行业的关键是分步骤进行监管。对于铁路行业中的用气用电等具备竞争性的部分,可以采用市场化的评估标准,比如对亏损的线路,可以依据市场规则尝试更高效的运营方式。至于铁轨维护等属于自然垄断的部分,则主要依靠行政评价体系来管理。
从“五个价值”完善监管体系
依据“五个价值”标准,对企业功能价值导向进行全面评估。在经济贡献方面,那些处于充分竞争环境的国企,其盈利能力成为评估的核心。例如,对于制造业国企而言,产品销售带来的利润状况是一个关键考量指标。
针对不同类型的国有企业,“五个价值”考核各有侧重。在战略安全领域的企业,其核心是保障国家利益,例如军事企业需确保产品品质达标且任务准时完成。而对于产业领导型企业,技术创新则是考核的关键点。
公益类国企的改革方向
公益性质的企业需要增强服务效率。以城市公交公司为例,它们需要采取措施,比如增加车辆发车次数等,来优化服务标准。通过将政策性业务推向市场,可以强化企业管理。例如,某些城市的公交公司采用虚拟运营模式,这有助于提高决策速度,增强企业的运营效率。
在商业性质国企中实施外部董事长制度具有积极意义。通过在经营状况优良的国企中开展外部董事长试点,我们能够借鉴西方公司的治理模式,增强外部监管能力,并促进客观决策的形成。
细化考核指标建立评价体系
国企需根据自身特性,对二三级指标进行细致划分,这显得尤为关键。不同国企规模与业务各有差异,通过细化考核标准,有助于避免泛泛讨论。比如,一些规模较小的国资国企,它们更重视本地市场服务;而规模较大的企业,则会考虑全国市场的布局指标。
设立一个基于科学的、数值化的价值评估机制是我们的终极追求。这样的体系能借助更多数据来评估企业的表现,比如通过成本降低率来评判企业的成本控制效果。这些方法都是衡量企业运营优劣的重要手段。
作为国资国企的从业者,您认为哪项改革措施对国有企业的进步最为关键?期待您的点赞与转发,同时热切希望您能在评论区踊跃发言。